绿色保险政策要点解读及对保险公司的贯彻建议(政策截至2025年4月)
以下是针对各政策文件涉及绿色保险内容的要点解读,按文件重要性和发布时间及梳理:

1
核心要点:
战略定位:首次将绿色金融纳入金融工作全局,明确绿色保险是服务“双碳”目标、推动经济社会全面绿色转型的关键工具。
重点领域:要求保险机构围绕气候变化风险、能源转型、生态保护等提供风险保障,强化绿色保险在防灾减灾、碳市场建设中的作用。
政策导向:强调通过绿色保险引导资金流向低碳领域,支持新能源、节能环保等产业发展。
2
核心要点:
制度框架:提出构建绿色金融体系,明确绿色保险在环境风险防范、绿色产业支持中的功能。
产品创新:鼓励开发环境污染责任险、碳保险等产品,支持绿色技术研发和应用。
责任机制:要求企业投保环境污染责任险,推动环境高风险领域强制保险试点。
3
核心要点:
制度框架:提出构建绿色金融体系,明确绿色保险在环境风险防范、绿色产业支持中的功能。
产品创新:鼓励开发环境污染责任险、碳保险等产品,支持绿色技术研发和应用。
责任机制:要求企业投保环境污染责任险,推动环境高风险领域强制保险试点。
4
核心要点:
顶层设计:首次明确绿色保险为绿色金融体系组成部分,提出三大任务:
1.环境高风险领域强制责任险制度。
2.创新绿色保险产品(如碳保险、气候保险)。
3.参与环境风险治理体系建设。
政策基础:为后续绿色保险统计、分类及监管提供框架。
5
核心要点:
风险保障:要求保险机构开发气候相关保险产品(如巨灾险、碳排放权保险),覆盖气候物理风险和转型风险。
资金引导:鼓励保险资金投向气候友好型项目,支持低碳技术研发。
国际合作:推动与国际气候保险机制对接,提升跨境风险应对能力。
6
核心要点:
战略融入:要求银行保险机构将ESG和绿色保险纳入战略规划,建立全流程风险管理体系。
产品创新:推动环境污染责任险、绿色能源险等产品,强化对高碳行业转型的支持。
信息披露:明确绿色保险业务统计标准,定期披露环境效益数据。
7
核心要点:
生态保护:重点支持生物多样性保护、生态修复工程,开发生态保险产品(如湿地保险、森林碳汇保险)。
绿色消费:鼓励绿色出行、低碳产品保险,完善绿色消费金融支持。
科技赋能:推动大数据、区块链技术在绿色保险中的应用。
8
核心要点:
统计标准:明确绿色保险定义及分类,覆盖环境污染责任险、气候保险、绿色产业险等14类业务。
数据治理:要求保险公司建立绿色保险数据台账,定期报送业务规模、赔付情况等。
监管衔接:与绿色金融统计制度协同,为政策评估提供依据。
9
核心要点:
差异化定位:
银行:聚焦绿色信贷、碳金融产品。
保险:强化风险保障,发展气候保险、碳汇保险。
重点领域:支持新能源、绿色交通、绿色建筑,推动绿色供应链金融。
风险防控:建立环境风险压力测试机制,防范“洗绿”风险。
10
核心要点:
发展目标:
2027年:绿色保险服务体系初步建立,风险保障增速高于行业平均水平。
2030年:成为经济社会绿色转型核心金融工具。
重点任务:
完善气候保险、巨灾保险体系,探索碳金融衍生品。
推动绿色保险与绿色产业深度融合(如新能源全生命周期保障)。
国际合作:参与全球绿色保险标准制定,建立跨境服务网络。

1. 顶层设计强化:从2016年框架搭建到2025年实施方案,政策逐步细化,明确绿色保险的战略地位。
2. 产品创新导向:聚焦气候风险、能源转型、生态保护等领域,推动差异化产品开发。
3. 风险管理升级:强调全流程ESG管理,强化环境风险压力测试和信息披露。
4. 国际合作深化:参与全球标准制定,提升跨境绿色保险服务能力。
5. 数据与科技支撑:建立统一统计制度,推动数字化技术在风险评估、产品定价中的应用。

1
1. 顶层设计
制定绿色保险行动规划,明确保费规模、产品创新、ESG评级提升等量化目标。
成立绿色保险事业部,统筹产品开发、风险管理和对外合作。
2. 考核激励
将绿色保险业务纳入分支机构KPI考核,赋予适当权重。
设立绿色创新专项奖励基金,对成功落地试点项目的团队给予奖金激励。
2
1. 重点领域突破
新能源产业链:开发光伏组件效能保险、风电设备故障损失险。
环保企业:推出“环保绩效+保费挂钩”的差异化责任险,对评级A类企业给予费率优惠。
碳市场:试点碳配额质押保险、CCER(国家核证自愿减排量)交易履约保证保险。
2. 模式创新
EOD项目保险:联合地方政府设计“生态修复+产业运营”一揽子风险保障方案。
个人碳账户联动:与省碳普惠平台合作,推出“碳积分换保费折扣”车险产品。
3. 科技赋能
引入卫星遥感、物联网技术,动态监测投保企业排放数据,实现风险精准定价。
开发绿色保险数字化平台,提供在线风险评估、理赔绿色通道服务。
3
1. ESG风控体系
建立客户ESG评级数据库,对高耗能企业实行“红黄绿”分级管理,限制红色类客户承保额度。
每季度开展气候风险压力测试,模拟极端天气对巨灾保险赔付的影响。
2. 信息披露
按监管要求披露年度绿色保险发展报告,包括保费收入、资金投向、碳减排成效等。
参与长三角绿色金融信息共享平台,上传环境风险案例数据。
4
1. 政保联动
对接省生态环境厅,获取重点排污企业名单,推动环境污染强制责任险全覆盖。
参与省级绿色项目库建设,为入库项目提供“保险+信贷”综合解决方案。
2. 资金运用
协同总公司,推动资管设立绿色产业投资基金,定向投资省内光伏、储能项目。
配置一定比例的保险资金购买绿色债券,优先选择优质企业发行的绿色债券。
3. 国际对标
加入UNEP FI(联合国环境署金融倡议),采纳TCFD(气候相关财务披露)框架。
与慕尼黑再保险等国际机构合作,引进碳捕集技术保险产品设计经验。
5
1. 人才培训
加强绿色保险专项培训,覆盖产品设计、碳核算、国际标准等内容。
推动业务骨干获取行业认证(如CFA ESG证书)。
2. 试点先行
设立绿色保险创新实验室,聚焦氢能、智能电网等前沿领域。
联合高校开展绿色保险助力生态保护、助力传统企业绿色转型等课题研究,形成可复制模式。

1. 政策变动风险:密切跟踪碳市场规则调整,动态优化产品条款。
2. 数据缺口风险:与第三方数据公司合作补足企业碳排放数据。
3. 偿付风险:通过再保险分保、设立绿色准备金池分散巨灾风险。
声明:文章发表的观点是江苏省保险学会学习研究的体会,属于学术观点,对相关政策的理解以制定该政策的部门官方解释为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