江苏省保险学会主办

易纲在2021年香港金融科技周上表示充分保护个人信息实现精确数据确权

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易纲日前在2021年香港金融科技周上发表视频演讲时表示,要在充分保护个人信息的前提下,探索实现更加精确的数据确权,更加便捷的数据交易,更合理的数据使用。

过去10年,金融科技高速发展,引发了个人信息保护问题。“如果一个人的一举一动都能有数据记录,个人隐私的保护就变得非常重要。”易纲说,此前已有大型科技公司未经允许收集并不当使用客户信息,甚至出现客户数据泄露事件,个人信息保护亟待加强。

易纲认为,应借鉴国际经验,加大个人信息保护力度。从国际经验看,许多国家采取立法的办法进行个人信息保护。我国历来重视个人信息保护立法工作,早在1992年就出台有关法律法规,明确金融机构保护客户信息的法律义务。

易纲表示,中国人民银行一直高度重视金融领域的个人信息保护工作,2005年以来,在反洗钱、消费者权益保护和征信等领域,陆续出台了个人信息保护相关制度。近年来,中国人民银行着力治理金融活动中对个人信息的过度收集现象,以及不同意提供个人信息就无法获取服务的“霸王条款”。同时,督促提供金融服务的各类机构严格按照合法、正当、最小必要原则收集、使用和保管客户信息,规范机构内部为商业目的使用个人信息的行为,充分保障消费者隐私和合法权益。

特别是在个人征信业务方面,今年9月30日,中国人民银行发布了《征信业务管理办法》,明确个人信用信息的边界,对个人信用信息的采集、加工、提供等全流程进行了规范。此外,还要求金融科技公司全面剥离与个人征信相关的业务,通过持牌个人征信机构向金融机构提供信用信息服务。

易纲表示,未来会进一步完善金融领域个人信息保护的法律制度,并加大对个人信息保护的监管力度。

谈及加强个人信息保护的实践经验,易纲称,建立健全法律法规和监管体系是实现个人信息保护的基础。目前,中国个人信息保护法律体系已经初步建立,政府部门将依法实施公平监管。

“个人信息保护的最终目的是促进数据的合理使用。”易纲表示,要在充分保护个人信息的前提下,探索实现更加精确的数据确权,更加便捷的数据交易,更合理的数据使用,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和科技创新能力。

易纲强调,个人信息保护需要加强国际合作。当前,个人信息流动随着金融科技的发展具有跨界、混业和跨区域的特点,需要各国的立法、司法和行政当局在反垄断、数据监管和消费权益保护等方面加强合作和监管协调,尤其是要在个人信息保护的国际标准制定上通力合作。

来源:上海证券报

作者:范子萌